尝鲜——畲乡高节竹笋上网下山记 |
Fashion.hangzhou.com.cn 2021-04-21 09:29:56 星期三 来源:杭州日报 |
夕发朝至。 露头于海拔700米高地的桐庐畲乡莪山高节竹笋,终于搭乘着互联网平台,下山了——在江浙沪包邮的地区,晚上发货,第二天早上就能送到买家手中,甚至连根部沾着的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 这种“尝鲜”的卖笋方式,似乎成了敲开封闭山门的前奏——每天大约有6000多公斤笋,在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发往全国各地。换作以前,村民家的笋,要等着人上门来收货,而后再等着市场估价。这种几十年流传下来的脱节的商业模式,远不如高节竹笋一夜出土那般迅速。 天微亮,即挖笋 清晨,在大山还只能看到轮廓的时候,陈泉方就拿着两个蛇皮袋,出门了。 他看了下手机,刚过5点——这是他的挖笋时间,几十年下来,已经形成了“生物钟”。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大概可以收获五六十公斤带着黄泥的高节竹笋,当地人称之为“黄露头”,意思是刚从黄泥里露出个头。 挖笋是门技术活,也是门体力活。陈泉方说,“你不去挖,笋长高了就变成了竹子,挖得越多,土壤越松,长得越多,这样前后要持续挖一个月左右。” 7点左右,陈泉方就下山了,摩托车后座捆着两蛇皮袋“黄露头”。换作以前,他要么在村口等人来收(去年的价格,大概是1元6一公斤);要么直接送到村民汪杏彩家,她家收笋已经10多年了,但要先记账,钱要等笋卖掉后,第二天再结。 陈泉方习惯于此,多年来也对这种买卖方式没有异议。直到前几天,村里忽然来了一批穿绿色短袖的人——“中通选优”的员工,他们把高节竹笋的报价喊到了两元钱一公斤,并且还能马上付钱——他马上选择,把挖下山的笋,送到他们那里。 走网路,钱货清 穿绿色短袖这批人的“带头大哥”,叫徐洪军,也是莪山人,14年前跑出山门,加入了中通快递,后来成为公司股东之一。 当地人知道徐洪军的底细,“他以前就是春天收笋,冬天收年糕的,后来跑出去干快递了。”徐洪军似乎并不回避这些,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过往促使他成为此次收笋助农活动的总协调人,“我以前出去的时候,这些笋就是两元钱一公斤,现在有时候还卖不到这个价格,所以我决定帮一把村民,至少帮他们找到销路。” 事实上,在“中通优选”这个平台上,莪山高节竹笋非常好卖,“3天就卖了3万多公斤,最北到吉林,最南到四川、云南。”平台负责人陶俊说,“有些新疆和西藏的订单,我们都没敢接,就是为了要确保客户能在36小时内拿到用冰袋装着的笋。” 不过,徐洪军重新定义了收笋的标准。“长度要在28到32厘米之间,直径要在8厘米以上,必须保证质量,才能把莪山高节竹笋的品牌打响。” 这种从未有过的标准,被当地村民解读为“他们只收好笋”,不过,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笋被选中过磅后,村民就可以直接按两元一公斤的价格拿钱,钱货两清。 徐洪军说,我们要按这个价格收一个月——也就是整个高节竹笋的出土周期,“我们的价格稳在这里,周边笋的价格,就不会像往年一样,一天天往下掉,最后大家都不愿意挖了。” 打品牌,共富裕 徐洪军他们发往全国各地的高节竹笋,这次全部用上了“山哈”的品牌标识。 “山哈”,即为畲族之意——在莪山这个浙江最大的畲族集聚地,“山哈”一词,已被当地乡政府注册为商标,成为一个农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集体共享品牌。 莪山畲族乡相关负责人说,“‘山哈’这个商标,是我们花大力气打造的一个地方品牌以及少数民族品牌,只要是经过食品安全审核的农产品,都可以用。现在像我们的红曲酒、黄金粽,都卖得很好,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农产品卖出山门,让农民们增收。” 此次“山哈”品牌和“中通优选”的联姻试水,成为村民们乐意看到的喜事——今年杭州市“两会”期间,莪山90后人大代表蓝芳提了个建议,“希望可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借力电商平台,把当地的农产品卖出去。”没想到,这一中肯的建议,和当地政府以及“先走出去发达了的那批人”想到了一块儿。蓝芳说,“以前卖笋是一年不如一年,但现在‘中通优选’来收笋,让人看到了希望,我们希望有更多农产品借力网络平台走出去。” 昨日中午,仍有村民络绎不绝往中门民族村送笋,三轮车后面装着好几蛇皮袋子,“听说这里的笋收两元钱一公斤,就送来了”,问他从哪儿来的?“横村”——从横村到中门,起码有8公里路程。 |
作者:首席记者 杨蓥晖 编辑:张晓莉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责任编辑:
徐广星 0571-85053675 15658886810
吴燕 0571-85094981
兰超 0571-85053685
李丹丹 0571-85094980
?

最杭州